以前人数少时,大家交流的话题比较多,也比较深入去探讨;现在人多了,交流反而相对少了,也很难谈到很深入的问题。
2011年9月7日-9日,我们有幸到成都参加了第八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(以下简称“世华会”)。本届世华会规模庞大,根据会后得知的信息,来自中国大陆、台湾、美国、日本等的学者和企业界代表达到了1000余人,呈现了15个大会报告、89个口头报告和266个墙报,创下历史记录。
1992年前后,世华会由中山大学林鼎教授和台湾庄健隆博士发起,并联合海内外华人学者,初衷是成立一个平台以加强国内外饲料学界的交流与沟通。第一届世华会于1992年11月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式召开,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,许多报告都是采用大字报的形式,阅读时需要一张张翻下来。参会的人员也只有100多人,但参会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。此后,世华会又先后在青岛、上海、武汉、珠海、青岛、北京成功举办了六届,影响力和规模都日益壮大。如今世华会已经成为全球鱼虾营养与饲料领域规模最大、最成熟的交流平台之一,当年参加世华会的不少人,现已成为饲料行业的领军人物。
我们刚抵达会议酒店时,在大堂巧遇萧锡延教授。萧老师是本届学术委员会副主席,是全球水产饲料学术界重量级人物,2011版“NRC世界鱼虾营养需求标准”委员会的唯一亚洲委员,自第一届世华会即参会作特邀报告,见证了世华会的发展历程,并曾担任多届世华会学术委员会的主席或副主席。在与萧老师交谈时,他对世华会如今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欣慰,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,世华会是否规模越大越好?短短三天时间,如此多的报告是否有足够的交流时间。
本届大会的另一位学术委员会副主席,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熊思岳教授提出了类似的担忧:1992年第一届,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理想,但参加的人都很积极、兴奋,这与现在相比有点反差。不是说现在的人不积极参加,而是真正参与者不多。以前人数少时,大家交流的话题比较多,也比较深入去探讨;现在人多了,交流相对少了,也很难谈到很深入的问题。
两位老师的担心,最终变成了现实。其后的两天报告,绝大多数报告者均是做完报告即匆匆离台,提问交流的情况少之又少。当然,这并非全是时间的原因。一位报告者甚至在报告开始前,不无冷幽默地说:为了避免大家有提问的压力,我争取把报告的时间用光。
对此,学术委员会委员叶元土教授直言:我也主持过几次报告。我的感觉是很多报告在选题上、在试验设计的严密性上、研究方法上问题较大,导致研究论文的可读性、可靠性下降。我们人数本来就少,资金也非常有限,而在研究上的浪费却非常大。由于国家对科研人员、尤其是对大学、科研单位人员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,而实际生产性、产业技术性问题是很难出高水平论文的,所以较少有人选择进行产业技术问题的研究。而一些企业研究部门多是在进行一些添加剂的验证性试验,开拓性的、产业技术尤其是共性技术的问题研究得较少,而且即便企业研究了,也不会拿出来共享。现在,踏踏实实、从基础开始做事的人少了。想想我们上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的老师们,很惭愧。
当然,这种情况并非世华会独有。由于工作的关系,笔者参加过行业大大小小的不少论坛,大会报告流于形式,提问环节无人来问、即便有问报告者也应付过关,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很多人关注的往往是,自已的报告在什么规格的会议上宣读了。相对学术交流本身,一些参会者可能还更关心会后的旅游安排。
这是快速发展期的正常现象,还是一场危机的前奏呢?对此,我们有理由保持警惕。(王刚)